头图

预制烘焙“吃香”?安井、海欣、千味央厨等速冻大佬纷纷入局

2025.06.11


和预制菜一样,预制烘焙(又称:冷冻烘焙)作为规模化、工业化的饮食解决方案,正在潜入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速冻食品巨头们近年来增长放缓,急需开辟新蓝海。于是,一个香气四溢的新战场——冷冻烘焙,成为了它们的共同选择。

前不久,海欣食品旗下唯一的高端面点子公司——百肴鲜,“黑金&烘焙系列新品上市启动会议”在千年古城「江阴」圆满收官;五一假期,安井食品控股的莱卡尔(太仓)烘焙有限公司的“烘焙城堡”试营业,5天吸引了近4万名顾客,销售额破百万……

安井、千味央厨、海欣等速冻大佬纷纷落子,预制菜与预制烘焙看似同根同源,为何后者似乎更受青睐?冷冻烘焙的魅力何在?对经销商而言,又蕴藏着怎样的机遇?速冻企业做烘焙,到底有几分成算?


01

冷冻烘焙:速冻食品企业中的“香饽饽”?

市场数据描绘了一幅诱人图景。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中国冷冻烘焙市场正在以超过25%的年复合增长率迅速扩张,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30亿元。尽管目前市场渗透率仅为20%以下,远低于欧美成熟市场的60%水平,但这一差距恰恰意味着巨大的增长空间。

从全球视角看,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被视为预制烘焙行业的“增长引擎”。北美和欧洲市场虽然成熟,但增长主要依赖产品创新和品牌差异化,而中国市场的规模化效应和消费习惯的转变,为行业提供了独特的机遇。

艾媒咨询的调研显示,2023年中国消费者中,90%以上了解并食用过预制烘焙制品,其中42.31%的消费者表示“非常了解且经常食用”。这一数据远高于预制菜的市场渗透率。

1749604588980.png

图源:网络

预制烘焙的核心优势在于其高度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从原料配比到烘烤工艺,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通过工业化手段实现精准控制,确保产品品质的一致性。相比之下,预制菜因涉及复杂的烹饪步骤,标准化难度更大,消费者对口味的容忍度也更低。


1749604668449083.jpg

1749604669706039.jpg

图源:网络

此外,烘焙产品的复购率较高。例如,面包、蛋糕等日常消费品具有刚需属性,而披萨、蛋挞等休闲食品则满足了消费者对零食化的需求。根据《2025中国烘焙趋势报告》,烘焙食品在“零食化”“充饥”“替代正餐”三大场景中的占比分别达到66.8%、47.7%和43.2%。

预制烘焙的消费场景也正在从单一的节日礼品(如月饼、蛋糕)向多元化的生活场景延伸。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消费者食用预制烘焙的场景中,户外活动(露营、野餐)占比53.71%,居家场景占比50.41%。

这一趋势的背后是消费习惯的升级:年轻一代(Z世代和千禧一代)更注重“便利性”和“体验感”。预制烘焙通过“即食化”和“定制化”设计(如个性化包装、健康原料),满足了这一群体对效率和品质的双重需求。


02

安井、千味央厨、海欣、海底捞、库迪等企业入局

作为速冻食品领域的“头部玩家”,安井食品近年来不断拓展业务边界。2024年3月,安井收购鼎味泰70%股份,并通过其控股的莱卡尔(太仓)烘焙有限公司,切入冷冻烘焙赛道。莱卡尔的产品线涵盖软欧包、贝果等,已覆盖瑞幸、奥乐齐等渠道,并通过瑞幸出口至香港。

今年五一假期,莱卡尔位于太仓的“烘焙城堡”正式试营业,期间五天客流超4万,销售额破百万。这一零售终端不仅展示了冷冻烘焙产品的丰富品类,还通过“冷冻+现烤”模式,探索了烘焙场景的多元化体验。


安井的布局表明,其正试图通过“产品+渠道+品牌”三位一体的战略,将烘焙业务打造成新的增长极。

海欣食品作为速冻食品行业的老牌企业,近年来业绩增速放缓,亟需寻找新的突破口。2020年8月份,海欣食品发布对外投资公告,公司拟出资1830万元,收购百肴鲜61%的股权。百肴鲜主要生产和销售中高端速冻面点制品,其主要产品包括蛋黄烧麦、流沙包、四方包、红糖馒头等。这也意味着海欣食品正式进入速冻面点市场。

今年4月份,海欣与百肴鲜合作推出“黑金&烘焙系列”新品正式上市,作为海欣食品旗下唯一的高端面点子公司,百肴鲜还是全国芝士卷产量、销售量最大的工厂,日产能达到20万条。


1749604789682923.png

图源:海欣美食

海欣的选择并非偶然:烘焙市场的高毛利(通常达30%-40%)和低竞争壁垒,使其成为速冻企业转型的首选。此外,海欣在速冻食品领域积累的供应链和渠道资源,为其快速切入烘焙市场提供了天然优势。

千味央厨作为餐饮供应链龙头,近年来开始向B端和C端双向发力。其推出的独立烘焙品牌“焙伦”,专注于烘焙类产品的研发与生产。2024年财报显示,千味央厨烘焙类产品营收达1.7亿元,同比增长显著。

图源:千味央厨

千味央厨的优势在于其对餐饮场景的深度理解。通过与瑞幸咖啡、海底捞等连锁品牌的合作,千味央厨将烘焙产品嵌入餐饮供应链,实现了从“中央厨房”到“终端消费”的全链条覆盖。此外,其线上渠道的布局(如直播电商)也为其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

除了上述企业,食品巨头们对烘焙赛道的布局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今年五一,海底捞推出首家烘焙品牌“拾㧚耍”,以“安心吃、放心耍”为核心理念,颠覆性价格策略引发行业震动;

1749604873127624.png

图源:网络

库迪咖啡成立烘焙公司,试图通过咖啡+烘焙的组合,打造“第三空间”。

这些企业的共同点在于:烘焙不仅是其“第二增长曲线”,更是其全品类扩张的重要支点。通过烘焙,他们可以进一步渗透餐饮、零售和家庭消费场景,形成“产品+场景”的协同效应。


03

速冻巨头做烘焙:优势在手,挑战犹存

通过梳理,菜菜认为:速冻企业进军预制烘焙市场,有优势也有挑战。

首先,手里有“高速公路”,开车就是快。作为传统的速冻食品企业巨头们,花了多少年、多少钱,才在全国织起了一张密密麻麻的冷链网?从大仓库到冷链车,再到超市的冷柜、便利店的冰柜,甚至餐馆的后厨冷库,他们都能触达。

1749604935778184.jpg

图源:网络

此外,冷冻面团、半成品的牛角包、冷冻蛋挞皮…这些烘焙半成品,本质上也是“冻品”。新货来了,直接就能搭上这条现成的“冷链高速路”,嗖一下就铺到全国各地的终端。这可比从零开始建渠道快太多了,省下的钱和时间都是天文数字。

1749604960882044.jpg

图源:网络

以安井为例,做火锅料起家,渠道网络极其强大。后来它做小龙虾预制菜、做米面点心,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这个现成的冷冻渠道快速铺开。烘焙也是同样的逻辑。

其次,玩转冷冻是速冻企业的看家本领。温度控制、冷冻技术、仓储管理、冷链物流… 这些对保证烘焙半成品的品质(不变质、不起冰晶、解冻后口感好)至关重要,而这正是速冻企业的强项。他们的大工厂也能快速实现规模化生产,成本控制得更好。

不可无视的一点是,原料采购也有话语权。面粉、糖、油这些烘焙大宗原料,他们采购量大,议价能力自然强,成本上可能有优势。

“买买买”是最快的入场券。自己从零开始研究面包发酵、蛋糕配方?太慢了!市场不等人。直接买下一个成熟的、有口碑的烘焙品牌或者工厂(比如专门做冷冻面团、或者有知名烘焙连锁的品牌),马上就能获得现成的。上文提到的安井收购鼎味泰70%股份,并通过其控股的莱卡尔(太仓)烘焙有限公司,切入冷冻烘焙赛道,就是这样的道理。

虽然不完全是烘焙,但像安井频繁并购(如新宏业、新柳伍切入水产预制菜),三全收购“龙凤”速冻食品,都展示了这种“买现成”快速扩充品类和能力的策略。在烘焙领域,如果它们收购一个像“立高食品”这样的冷冻烘焙原料企业(当然立高本身已上市),或者某个区域性知名烘焙中央工厂,效果类似。

最后,“不差钱”是底气。这些上市的大企业或者行业龙头,通常资金雄厚,有能力去谈并购、做整合,扛得住前期投入。

说完优势,挑战之处也有几点。

首先,固有印象是道坎。消费者一想到“速冻企业”,本能反应可能是“饺子汤圆”、“火锅丸子”。让他们相信同一家公司做的冷冻面包、蛋糕能和面包房里飘着香气、现烤现卖的一样好吃、一样“新鲜”?这需要花大力气去沟通、去教育市场。

其次,渠道虽好,但用起来可能“打架”。货该放哪儿?传统的速冻食品冷柜(放饺子汤圆的区域),真的是放冷冻面包、蛋挞皮的最佳位置吗?消费者会去那里找吗?可能需要开辟新的、更贴近烘焙消费场景的终端点位(比如便利店的热食柜旁边),或者重点发力餐饮(面包房、酒店)渠道。这涉及到渠道资源的重新分配,可能产生内部矛盾。

1749605002938476.jpg

图源:网络

然后,“新鲜”供应链可能不是长项。虽然冻链是强项,但烘焙里有些讲究“短保”(比如几天保质期)的品类(某些蛋糕、中点),需要更敏捷、更精细的“短链”配送(快速周转、小批量多批次、更精准的温控)。这种运营模式和速冻企业擅长的大批量、长保质期、大流通的模式不太一样,可能是需要补课的地方。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速冻巨头们手握“现成的冷链渠道” 这张王牌,加上 “买现成” 的策略,确实能像坐上高铁一样快速杀入烘焙市场,把产品迅速铺到全国,成本优势巨大。但要真正成功,得翻过几座大山

这条路子行不行得通?肯定有戏!看看安井通过并购和渠道优势在其他预制菜领域的成功就能知道潜力。但能不能走好?关键在于速冻企业能不能成功地从“冻品大王” 变身为懂得烘焙美学、能玩转终端的多面手。这不仅仅是砸钱铺货,更是一场关于品牌重塑、精细化运营和整合能力的硬仗。



中国冷冻冷藏食品展

 

第2届中国冷冻冷藏食品博览会(厦门)将于2025年5月20日-22日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第18届中国冷冻冷藏食品博览会(郑州)将于2025年8月8日-10日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参展咨询:0371-69199685